“五年八状元新校五连胜”的背后——“襄阳五中效应”解读

“五年八状元新校五连胜”的背后

——“襄阳五中效应”解读

楚天快报讯 楚天快报记者 佘惠 通讯员 杨立军 李震海

 

省文科状元陈凤竹(右二)、省理科状元刘世豪(右三)和班主任李天艳、崔志阳合影

    核心提示

    2015年高考,襄阳五中陈凤竹、刘世豪斩获全省文理科状元,这是继2013年该校李卓雅、贺维艺同时夺得湖北省文理科状元后,再次包揽全省文、理科状元。包揽高考全省文理状元在我省高考历史上仅出现两次,且连续出现在同一所高中,这在全国也很罕见。

    一时间,襄阳五中受到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被冠之以"状元名校""状元牛校"等头衔,襄阳五中也成为襄阳优质教育的代名词和襄阳的城市名片,成为襄阳人的骄傲。襄阳五中状元频出,是偶然还是必然?状元名校背后,有着怎样的教学管理"秘籍"?又带来了哪些效应?

    状元名校 实至名归

    "全省前100名的学生,都有可能考取状元,五中只不过是幸运罢了。"2015年,五中再次包揽湖北省文理科状元后,不少人发出这样的质疑。"是运气更是实力!"面对众人的疑问,襄阳五中校长曹荣葆拿出一张5年高考成绩统计表向记者解释。

    一次、两次夺得状元,是偶然的,但频出状元,就是一个必然事件。众所周知,5年来襄阳五中已经涌现出王震霆、贺维艺、李卓雅、刘世豪、陈凤竹5位省状元,史翔坤、郑剑宇、饶浴阳3位市状元,文理科各4个状元。2013年高考,李沛泽夺得全省理科第二名;2014年高考,饶浴阳夺得全省文科第二名;今年高考,该校学生魏占一、李泽坤也夺得了省文科榜眼、理科探花。可以说,五中不仅有状元,文理科顶尖学生更是层出不穷。

    高分考生是诞生状元的土壤,状元是高分云集强有力的动力。曹校长骄傲地说,五中多年录取北大清华人数超过20人,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今年清华、北大录取预计25人,1559人过重点线,65%以上学生可上重点,上线率全市第一。1027人、1093人、1290人、1467人、1559人,记者统计发现,近5年来,该校过重点线人数一直保持上升势头。过清华、北大录取线人数多年居全市第一,过重点线人数多年居全省第一,这为高考状元的诞生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不只是高考,在湖北省八校联考、七市联考中,襄阳五中也屡屡称雄。"五中的成功在于生源质量好。"五中主管教学的副书记、副校长汪文超解释说,生源质量好,是相对的。和大武汉的名校相比,五中的生源范围和质量没得比;和其他地市的名校比,生源总体差不多;和本市名校比,五中这届招的生源差一些,而且学生总数少了300多人。五中取胜的关键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做得实,细节做得细。

    在五中,中考低分学生也能出高分,每年300多名自费上五中的学生考取重点大学。

    据悉,今年高考五中35名"飞翔计划"生,有20名学生过一本线。"四中五中、县一中两次筛选后,剩下的农村学生才能作为‘飞翔计划’学生生源。"汪文超说,这些学生进校时,中考成绩只有400分上下。按基础,考个二本院校都很难;按成绩,自费也难上五中。

    谷城县冷集镇中心学校学生吴亚雄,3年前以400多分的中考成绩,被五中"飞翔计划"录取,今年高考,他考了598分,超过重点线88分。吴亚雄说:"中考成绩比我好的许多同学,高考都没有我考得好,是五中成就了我。"

    副校长刘世国告诉记者,"五中不仅高考成绩突出,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一流的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今年,夏雷震、聂书展、向着文3名同学通过空军复试;陈君尧、王一帆、李子路、陈宇琦4名同学通过南航复试。其中夏雷震更是以606分的好成绩通过北大清华空军复试(当年自费上五中)。在前不久举行的襄阳市首届校园足球大赛中,襄阳五中以"6胜1平"的优异成绩夺得全市冠军。

 

    五中经验 成就名校

    襄阳五中的好成绩到底得益于哪些关键因素?他们的管理和教学又有何过人之处?

    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担任五中校长4年来,曹荣葆坚持每天早中晚站在教学楼前,迎接师生;课间,他喜欢在教学楼和教师一起探讨教育教学与管理。

    "老师以积极的心态教学,学生以高度自觉的心态学习。"曹荣葆把五中的成功归功于"其乐融融,昂扬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曹荣葆介绍,高三下学期,高三年级半年时间没有一例学生违纪、违规现象,这种校园生态在整个教育界是极其罕见的。

    "曹校长是一个非常注重过程管理、细节管理、科学管理的校长。"副校长、特级教师王静说,考试结果出来两天内,各类优秀的学生照片就被贴到橱窗,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全体同学;高考誓师、成人仪式、照毕业照等集体活动,均要提前谋划,以便最大效益地起到激励、教育学生的作用;高考结束的当天,全体毕业生就安全有序离校;高考成绩放榜第二天,就举行新高一年级主任竞聘……一切均环环相扣、高效有序。

    年级主任被称为"小校长"

    汪文超认为,年级管理制的科学实施是襄阳五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五中,年级主任是个"小校长",掌管人事、财务大权,年级成员、班主任、备课组长、班级教师调配等都要他来负责,奖惩、决策也是年级主任领导下的年级领导小组商定、拍板。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五中在全市率先实行年级主任竞选制。所有校党委领导都不参与投票,只走一道任命程序。"年级组100多名老师投A票,中层干部投B票,A票考察教学和组织能力,B票考察全面协调能力。"汪文超说,"这种领导公开、透明的选举模式,激起了五中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自己选的年级主任,肯定会服从年级主任的领导。

    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杨立军介绍说,在五中,想干年级主任有"几个不可能":工作业绩不服众不可能,团结意识、创新意识不强不可能,综合能力不强不可能,年龄大了不可能。"老师们投票都很谨慎,为学校的发展负责,为自己的事业负责。"

    汪文超说,五中的年级主任负责制已经成为该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根植于每个五中人的内心。他分析,这一独特文化,一举多得:一是给有能力的年轻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二是新竞聘的年级主任,多是年级副主任或班主任,他们会传承原年级主任的优点,也会改进其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奇迹";三是年级主任一干就是3年,十分辛苦,连任往往少有新任年级主任的朝气和浩气,"曾经有连任的例子,都没有新年级主任带得好。所以,在五中,不管多优秀的年级主任,3年期满,很难赢得连任";四是为学校培养储备了一大批后备人才,五中现任的中层干部,多从年级主任中提拔。

    五中特色的"青蓝工程"

    汪文超介绍,该校70%以上的教师都在35岁以下。省状元陈凤竹的班主任、校团委书记李天艳,省状元刘世豪的班主任、年级主任崔志阳均只30岁出头,唐家友、王凌、李轶、纪宏涛、王合银、段仁保等担任年级主任时均只有30多岁……在五中,年轻教师被委以重任,成为教学和管理骨干。

    这么年轻就委以重任,不怕砸了"招牌"?副校长王静说,五中这么做,是有底气的。新教师刚到学校,都会进行职业素养、职业规划、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系列培训,随后是一对一拜师,也就是五中特色的"青蓝工程",取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徒同坐一个办公室,言传身教,互相听课,帮其改正不足,大多3年出师。近些年,五中42名青年教师荣获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其中6名获全国一等奖。

    成功竞选新高一年级主任的褚伟31岁。作为高三(29)班班主任,与全班老师同心协力,今年高考该班8人过北大清华录取线,600分以上56人,过重点线73人,还和高三(30)班老师一起培养出省理科状元刘世豪。带领2012届全体高三教师取得累累战果的年级主任、现高三党支部书记、高三(27)班班主任纪宏涛,与全班老师一道,创造出"高考5人过北大清华录取线、600分52人、重点线73人"的成绩。13个理科平行班中12个班过重点线30人以上,其班主任多为年轻教师,其中金水清的(9)班42人,杨啸枫的(21)班40人,匡缘的(10)班39人,张海涛的(12)班39人(上述人数均不含借读生)……

    年轻夫妇陈冰、傅雪青作为教练,5名学生获化学奥赛全国一等奖,其中4名进入省集训队,1名获全国银奖,创全市纪录。青年教师、物理奥赛教练刘荣沛、匡缘在主教练何清带领下,夺得7个奥赛全国一等奖。青年教师陈国辉、陈思、何娇、张海涛在骨干教师尹楠、邓桉率领下,夺得2个生物奥赛全国一等奖。

    1978年出生的王凌是现新高二年级主任,2014年高三(1)班(文科实验班)班主任,班上4人考入清华北大,66人考上重点大学。刚参加工作时,他师从历史教研组长陈红。"老师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具有职业奉献精神。"王凌说,陈红老师因为忙,经常把孩子撂在办公室让其自己做作业,这深深感染了他。"这个年龄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阶段,学校领导大胆启用年轻人,是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新高三年级主任、2013年省文科状元班主任唐家友说,学校的信任,让自己对工作充满激情。

    一切为了学生

    在五中,学校时刻心怀学生。学校要求高一所有同学学好政史地,拓展知识和视野。高二文理分科,同学们很迷茫,这时候,年级主任和班主任一起,会认真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让适合文科的学生去学文科,适合理科的学理科。"2015届高三年级主任崔志阳说,学校把文理分科作为再次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把关。

    学校分特奥班、普奥班和平行班。前两个班学生学习能力强,每天晚自习都是学生自己安排。为了帮助平行班提高成绩,晚自习前的2个小时,均有老师到班辅导。"高中三年,不管学习多紧张,每周2节体育课从未停过。要是有人占用体育课,学生会直接向校长告状。"体育教研组长王璞说,"老师们都形成了共识:只有身体好,才能高效学习。"

    副校长王军介绍,在五中有这样一种自然常态:后勤围绕一线转,老师围绕学生转,全校围绕教学转,学生是全校的中心。

 

    五中效应 犹如磁铁

    五中状元名校已经声名在外,五中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省内外优秀学生和教师在五中学习和任教。

    曹荣葆介绍,近年来,每年不少外地学生要求到五中求学的背后,是学生们对五中教学成绩的认可。"五年八状元,新校五连胜"的辉煌,吸引十堰、南阳、随州、武汉等周边城市越来越多的学生慕名而来就读、借读。

    不少人为了让孩子上五中,甚至举家搬迁到襄阳谋职、发展。五中的辉煌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规模化开发".几乎每个楼盘都打学区"文化牌".朗曼·梦公园、绿地·中央广场、国色天襄、翰林世家、中建·状元府、乐活城等,近6年内,邓城大道沿线众多建筑面积达到数十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邓女士来自武汉,小孩在武珞路中学上学。邓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的成绩还不错,五中的教育让她心里更踏实。邓女士决定在五中周边买房,"小孩读书住三年,以后再作投资用,很划算".

    五中的优质教育,每年不仅吸引众多省内外名校前来参观交流,还吸引不少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名校毕业生前来求职。毕业于东北师大的吴潇,已经被厦门实验中学和苏州实验中学"双录取",可从网上得知襄阳五中招聘教师后,她毅然放弃了在沿海城市年薪数十万的工作机会,来到了襄阳五中任教。吴潇说:"上大学时,经常听说五中的辉煌,在襄阳五中任教就是我的职业理想。"毕业于华东师大的曾文欣,在荆州中学任教一年,重新应聘到五中。目前在厦门某重点中学供职的北师大英语专业毕业生聂亚文,已经通过了今年五中的招聘,下学期将来五中任教。

    "襄阳的特产除了大头菜、牛肉面,还有状元和学霸。"这是网上对"襄阳五中效应"的调侃解读。不言而喻,襄阳五中已成为襄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成为湖北乃至全国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