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张彩红

一、设计思路提出的依据:针对教材和学情

 1、“小说”体裁的难以把握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高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小说,小说篇幅长,叙事角度富于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往往都只能把握一些情节,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能抓住一两个点,找到一两个特征,很不透彻;小说主旨的理解存在偏差,不从文本出发,而是用今天的眼光,生活中的事例对小说进行解读,会得出跟文章主旨大相径庭的结论。

2、对外国作家及外国文化背景的距离感

    由于知识储备的局限性,学生对小说的把握本身就存在难度,加之这篇《老人与海》的作者来自和本民族文化传统存在巨大差异的西方国家。作者笔下的西方文化传统,作者本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的不熟悉,更加加大了对文章内涵理解的难度。

3、课文的不完整性

    《老人与海》这篇课文节选的是原著中的最后一个部分,这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另一个困境。他们对小说没有完整的把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小说人物形象和主旨的理解。毕竟小说中的情节和环境都是为人物这个中心服务的,我们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思想来把握主旨,反映现实。

4、学生阅读“小说”的不良习惯

    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目前还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一个故事写得一波三折、悬念迭起,他们才觉得有兴趣读下去。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只是被一个又一个悬念牵着鼻子走,享受一时之快。

     对于《老人与海》这样的外国小说,本身并不以情节取胜(只写老人和鲨鱼的五次搏斗的过程),其中人物少之又少(只有一个人),其中的对白都是自言自语式的内心独白。学生甚至没有兴趣把它读完,更别说品读其中的深意了。

二、本课设计思路的创新之处

1、导语

    我引用肯尼迪总统对他的评价,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一个海明威可以对整个美国民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2、作者介绍

    针对学生对海明威和他小说中所展现的美国文化传统基本上认知很少的情况,我不想按照传统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海明威是个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文学成就。首先,从海明威一张图片出发,学生自己从图片中谈自己对海明威的印象,得出海明威“硬朗”、“坚毅”的初步印象。

     教师进行补充提升,海明威被称为“美国爸爸”,不仅因为他的智慧,他的阅历,更因为他本人和他笔下所展现出来的“硬汉”形象,美国式的“硬汉”精神。然后选择他生命中有代表性的两三个事例,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对他本人的“硬汉”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引发对作者及他所代表的“硬汉”精神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3、情节

(1)情节整体把握

    小说情节的把握是了解一部小说最基础的部分。如何让学生从如此长的篇幅中抽取出最主要的情节呢?我一方面利用图表直观地展示老人和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另一方面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五个回合的搏斗表达出来,注意把这些关键信息穿插其中。这个环节不仅让同学学会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图表对情节进行整体把握,学生很快就能够发现老人和鲨鱼之间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正是这种“悬殊”,更突出了老人的坚毅和勇敢。

(2)、以第一回合的搏斗为主体——细讲(贯穿问题意识)

     如果在情节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就直接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主旨的探究,那么学生对人物就只能找到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做不到对人物形象的透彻分析。所以小说阅读一定不能忽略“品”这个过程。

     让学生读重点段落,自己找到关键点: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从文字中体会到鲨鱼的强悍(从形体/速度/脊鳍/牙齿几个角度,感知鲨鱼的无敌),而相比之下老人却如此不堪一击(年老体迈/精力衰竭/孤立无援/武器匮乏)

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老人害怕了吗?

    我们通过文字的具体分析,打破了一种完美英雄主义的观念,老人是“硬汉”是“个人主义英雄”,但是他却和中国式的完美主义英雄有天壤之别,他在强敌面前会害怕,但是他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即使心里有过惧怕,但当挑战来临他又会义无反顾地去战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真实的英雄形象,这样,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老人杀死鲨鱼这一个情节,展现老人并不是盲目去战斗,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而且充满智慧的战斗者。

    老人杀死鲨鱼后一系列心理活动,即使有担忧,有后悔,但更多的是一种杀死鲨鱼之后的自豪感,他和鲨鱼搏斗的过程是捍卫人的尊严的过程。作者借老人桑地亚哥之口,自然而然喊出了“硬汉”的格言:“人生来并不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就是打不败他。”

4、人物形象分析(多角度展现较圆满并非扁平人物形象)

    通过对情节和整体把握及第一回合的细讲,学生自己已有了心中桑地亚哥的形象,此时学生已不再只回答老人单一的性格,而是能多方面较圆满地展现这个人物形象。

5、探究合作

    老人一开始就预料到可能有更多的鲨鱼会来,他面对注定的失败,奋斗还有意义吗?

此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正面也可反面讨论,同时教师注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正确引导。“不能聪明地自诩每次放弃都是一种理性,人生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你就收获了无尽的宝藏,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个奋斗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一)可取之处

1、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单靠教师讲授的,更多的是在一种情境中建构起来的。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拉近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教学的展开作情感上的铺垫。在小说的开始和中间老人和鲨鱼搏斗期间,利用海明威和鲨鱼的图片为学生作情感上的铺垫,使学生对海明威萌生崇敬之情,对鲨鱼的强大有更直观的感受,对老人勇于作战的这种硬汉精神有更深的感悟。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在这篇小说的讲授中,我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恶习,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如何去感悟作者,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会抽取、概括信息。同时给学生表现空间,让他们全面提高自己在语文课上的听、说、读、写能力。多采用逐层提问式,讨论式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体会到这是自己做主人的课堂,而不是只是听课记笔记而已。

3、倡导文本细读,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

    因为高考功利性的要求,平时的语文课已经成为一种考点总结归纳课。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魅力,想象力缺乏,表达能力下降,成了做题的机器,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少可想而知。

语文课堂,尤其是高一的语文课堂,如果都只注意考点,把一篇小说中哪里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哪里肖像描写有什么特点,哪个情节有什么作用,归纳得清清楚楚给学生抄下来,也许一时的答题技巧学生把握了,但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有几分好处?即使面临高考的压力,我们还是可以“戴着镣铐跳舞”,每节课给学生带点“新”的东西。

    通过对第一回合的文本细读,同学们在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把握,对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会多上一堂课的时间,但我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功,”有些基本功是必须要练的,不然学生永远学不会独立思考,永远也体会不到语文的艺术魅力,这才是语文课真正的悲哀。

(二)不足之处

1、教材重点要更突出,要注重考点分析归纳

    虽然学生对文章内容——情节、人物、环境有较深刻的理解,但本文重点更应该侧重在老人精神世界的探讨上。同时,一些方法、技巧也应及时做出归纳和总结:比如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做个总结,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会更全面。

2、板书有待改进

   虽然现在的教学,常常用到多媒体,而我们年青一代人也常常忽略了板书的规范性和重要性。这一方面急需改进,好的板书,使文章思路更清晰,板书的时间性也给学生时间来回顾,加深印象。

3、把握好情绪,激情要适度

    激情、有活力固然不错,但有时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去思考,让课堂有张有弛,逐步推进。

总之,参加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获益良多。这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让我听了全组老师的课,领略了每位老师的风采,从中找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提醒自己以后的课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时时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