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也无涯 学无止境

        知也无涯  学无止境 

         高一历史组   李彪

     两个多月以来,我校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深深感觉到这次“比教学”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听课和赛课,我在教学方面收获颇多,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新教材的解读和把握,新高考的趋势和应对等方面,本人的业务水平有很大提高,并得到诸多启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上是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应变“教”为“导”,运用多种手段,注重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尽管这一理念我早已耳闻,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灌输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仍会不自觉地讲解过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毛病在我的第一轮赛课中就有体现。在《天平天国运动》一课的讲授中,在处理“天京变乱”经过时,我就完全由个人“单干”。课后评课,同组的老师指出了这一突出问题,在接下来的两轮赛课中,本人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第二轮《辛亥革命》的授课中,通过开展探究性活动“诊断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了解症状、分析症因、开出药方”,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弄清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在第三轮《五四运动》的授课中,通过播放电影《我的1919》片段,在学生情不自禁地为中国外交官的爱国行为鼓掌、叫好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赛课,让我对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有了切身的深刻的认识,并把握了一些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一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受中考主要考查基本史实的影响,很多高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对基本史实的记忆和背诵上,主动分析历史问题的意识比较薄弱,往往会出现课堂上听得热闹、课下背得辛苦,考试却倍受打击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出现还是在于对新课程标准认识和理解不充分导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法来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能力、把握学习方法,尤其是要把史实的兴趣点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两位近代人物梁启超、章太炎,我给了一些资料介绍,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区别和资产阶级派别更替的历史必然性。

      伴随新课程而来的还有新教材,在这一次“比教学”活动中,我对新教材的解读和把握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结构和内容上较旧教材有了很大变动。旧教材和初中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和空间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大板块,而新教材则按人类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来编写。这种新的编写体例,往往会出现某一专题下对长时段史实的简要叙述,这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赛课的过程中,我加强了关于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研究的理论学习和现实应用。例如,《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杂志中的《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一文,让我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重点有了正确而清晰的认识,那就是要以鲜明的教学主题来统领全部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在新教材以主题为统领的长时段史实的编写体例下,对于主题之下的众多具体史实的处理,切不可按照老教材那样面面俱到,将各个具体史实的原因、经过、影响都分析清楚,一定要在凸显主题的前提下对各个具体史实做出裁剪和整合,引导学生挖掘出隐含在长时段历史变化中的规律和本质。因此在《五四运动》一课上,我将其定位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一环这一基调上,重点突出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再如,《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杂志中的《历史教学和地方史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设计之思考》一文中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方史资源,改变以往静态历史教学的面貌,使其成为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课的个性色彩,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一点给了我很大启示。襄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丰厚的地方史资源就是开展历史教学的良好载体,如果能将我们身边的历史跟教材上的史实有机结合,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讲述《辛亥革命》一课时,在处理辛亥革命经过时,我就利用了地方史的资源。辛亥首义的三烈士之一的杨洪胜就是襄阳人,在他英勇就义后,当他的遗体经水路运回家乡时,有几万父老乡亲前来迎接。这一资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对革命烈士的爱国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是高考,而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高考走势的变化调整教学的方法与内容。通过分析近十年来的历史高考题,本人发现了以下变化:1、命题的形式是以历史材料为主。以往的旧式高考题,题干很简单,而近些年高考题的题干则多半以材料形式出现,材料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文献资料、史学著作、历史地图等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即“论从史出”。教师应尽量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以《五四运动》一课为例,在分析五四运动历史背景时,我通过几段形式各异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并在点评中进行学法指导,强化了学生重视解读材料的意识,掌握了一些解析材料的方法,从随后的课堂练习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2、注重对历史学科专业化的考查。其表现有:(1)史料的呈现与分析,如2010年新课程高考第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2)史学研究原则的遵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3)新史观的应用。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4)历史研究新领域、新动态的应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也必须更新史学观念,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于是,我在讲授《天平天国》一课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各种合理观点,我都予以了肯定,如:从军事角度分析后期战略的失误;从指导思想分析缺乏科学理论指引。这些角度也和现今史学界对太平天国起义研究的新趋势是吻合的,而不再一味强调其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人,都是在锻炼中不断成长的,对于青年教师,尤其如此。当我听、评别人的课时,我会经常问自己,“如果这节课让我来上,我会怎么上?”正如有人说过的“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课堂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尽量弥补这种遗憾,在学习与反思中正视自己的遗憾与不足,多问几个“假如再让我来上会怎样”。“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取得了经验,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自己。是它让我以每次比赛为契机,继续扎实努力工作,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争取使我的学生真正走进历史、领悟历史,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