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初探

新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李伟才  杨程基

      关健是转变课堂教学的思维与工作方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知识讲授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一味讲授,学生一味被动地记忆和接受信息,而新课程则由书本、师本转向生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的无为换取学生的有为,由教师少讲换取学生多说。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以往的教材变成学材,把教室变成学室,充分放权给学生。

二、强调多元智力      传统的课堂强调单一智力,即老师讲,学生听、记的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可是人的智力至少有七种成分构成:

1、语言智力  2、数学逻辑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节奏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人际交往智力  7、内心反省智力。

    在教学中,只能说学生在某一方面聪明或笨,教师应该发现学生单一智力,培养多元智力,才能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三、强调人文精神      教师面对的是独特的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应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命运,对生命充满敬畏感。可是,目前有的教育则漠视人的价值,侮辱学生人格,有的甚至打骂学生。人的十指有长短,学生为何一码齐?对差生来说,生活是苦难的,在苦难中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今后的幸福生活还有什么保障?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生存状况,为学生今后的幸福生活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强调对话和沟通,即对话理论。    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课堂要上成充满对话、沟通、交流、交往的课。而且课堂是多面的,而上好一堂课,至少有四个层面(见下图):

     1、BDC:认知面。让学生学会认知、动脑,晓之以理。

     2、DBA:情感面。让学生学会生存,动之以情。

     3、DAC:实践面。让学生学会做事,动手,导之以行。

     4、ABC:交际面。让学生学会合作、共处,要动口,处之以群。交际面是最基础的,故放在三角形的下面。而传统的上课方法是老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结果老师的思维、口才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则得不到提高,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万马齐喑”。

五、生成理论。     传统教学强调预设性,计划性,准备性,但若过分强调这些,就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反应。教案越多,上课可能越僵化死板,教案写得少,如果平时积累多,功底深厚,反而上课很灵活、生动。

1、要留给在课堂上随意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在意课堂的偶发事件。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生成的过程,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案,好教师往往超越教案。

2、教学内容的生成性。现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只规定课程标准,而如何达到这个标准,应由学校和老师自由选择优秀教材。

    六、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法是接受性学习,是演绎性的,面向过去的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归纳性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创新的学习。

但要把握研究的对象,不能有无价值都研究。教学手段有多种,“研究性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它应当是一个搜集、整理、提炼材料形成个人比较深刻的认识、观点的过程。比如语文,洪镇涛先生提出要把“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区别开来,“学习语文”的目地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语文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研究语文”是对语文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是比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学习”与“研究”并用,既可训练学生对各科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还可以训练学生对各种知识有理性的深刻的把握。

七、体验性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去体验、感悟、领会知识,逐步达到清晰、深刻的认识,而不是由老师把早已推演好的结论硬灌给学生。

八、综合课程。        现代科学分类很细、很全,但并不是分类越细越全越好。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知识是综合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是综合的。比如:水,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文学等不同角度可以说明和描绘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如果一个教师各科(即综合)知识全面、丰富,在讲某一学科时,就可从不同侧面把水的本质和特性,乃至古今中外文人对水的描绘和说明都讲出来,那不是洋洋洒洒,让学生大开眼界吗?这就是综合课程,,这样的课堂必将深受学生欢迎。当然,这将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