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学的一点思考

新课改下教学的一点思考

华师文学硕士  陈古成

    新课改指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改的目的显然是好的,它响应了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但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环,改革必须慎重。

首先,不能盲目否定传统教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它在传承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变革。小到文字书写的化繁为简、词语运用的推陈出新,大到审美趣味、思想价值的变化,中华文化本身就在与时俱进。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内核就是中华文化,它也是在时刻变化着的,所以不能盲目否定过去,不能盲目否定前人探索出来的教育成果。

其次,何谓基础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本的识记尚且不会,最起码的字词尚且不知,怎么去进行更高深的文学思考?高考是对我们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检验,抛弃了最基本的考核,将会把人心引向浮夸。比如,语文教学中对字音字形的考察会逐渐地在高考中消失,新课改将会更加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的。过去我们不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吗?部分地区新课改后的试题类型只是我们过去强调的部分而已。

再次,教育为社会服务,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机制不变,那么受教育者的目的就不会改变,教育的性质也不会改变——一 一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一者,为广大学子提供改变命运的途径。不是吗?中国人口众多,社会发展很不平衡,高考对大家来说绝对是一个最为公平的平台。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这样。因此,教育的改革必须与其他环节的改革相配合才能更加合理。

高考是指挥棒,是永远的风向标。

新课改以后,高中语文课本的教学任务不是变轻了,而是加重了。过去一个学期要上一本书,现在一个学期要上两本书。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高考依旧把握在我们手中。任凭它变得眼花缭乱,语文的考察还是定位在词语考察、病句辨析、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写作这几个方面,这是我们过去一直练着的。只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如何处理好高考与教材的关系,一是如何处理好那么多的教材内容。

字音字形可能不考了,那么,高考中留下的可以看见的教材痕迹就只剩下诗歌和文言文的默写了,这个不难把握,这还是需要个识记功夫。

课改后的教材内容庞大,如果一味上课,那么新课改所谓的“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就是一句空话,因为那样,教材根本上不完,这时就需要我们有选择地学习。

选择最重要最经典的文章详加讲解,此类文章的学习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完成课文本身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所在。学生学习以教材为依托,而且这些教材直接面向高考,该落实的知识点必须落实到位,该背诵的篇章必须背诵。课堂上,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推进教学进程。不过“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搞法”,不能一刀切。我自己认为,除了设置好用于循循善诱的问题外,语文教师一定得有点激情。用激情感染自己的同时感染学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做到“入乎其内”。

第二,教学需要有辐射性,以点代面,一篇文章能够讲出一个时代,使学生受到更多的文学熏陶。比如,我在讲《荆轲刺秦王》时就讲到《战国策》的相关情况。我介绍了战国时代分裂的历史大环境:“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群雄逐鹿,成王败寇,”这是对战国时代的最好描绘,在这样一个时代,王制已经荡然无存,礼制已然崩溃,宗法衰微,取而代之的是世俗、权诈和实用主义。弃礼仪而重武力,捐信义而尚权诈,国无定交;功名富贵更是战国策谋之士永远的追求,为了物质上的满足,士人们四处游走、尔虞我诈,一时间社会充满了欺诈和贪婪……”讲到了战国士人的分类以及各类士人的特点和共性。我想这对于有关整个战国时代文章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认识时代,认识社会,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这个时代文章的价值取向、意脉导向和人物形象。

再比如,我在讲《过秦论》时,在涉及秦孝公如何“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时,讲了商鞅如何吹捧当时的魏王,怂恿他行天子礼仪,把魏王推到风浪尖上,结果招致列位诸侯的共同反对,齐楚两国大兵压境。不得已,魏王求救于秦孝公,当然是有代价的,那就是魏国的西河之地。除了这段历史知识的介绍,我还归纳了此次商鞅游说魏王的典型说辞。这段历史掌故和苏秦替燕国把齐湣王推到风浪尖上如出一辙。

这样,学完这两课后,学生对战国时代特点、人物形象类型和相关谋略说辞都有了相关了解,如果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此类文言文就容易把握了。

第三,学完相关的文章知识、文学知识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贯彻新课改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激情感染、热情互动后还要做理性分析,总结相关的学习技巧,并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