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高一政治组   杨劲松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实施意见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演”的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会带来学生质疑精神、解疑能力的欠缺,学生思维的惰性,课堂教学的低效,学生“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实施新课程和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借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凸显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即以问题为中心,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施问题的解决。

下面举两例与各位同仁探讨。

案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主线,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去思考体验。

{情景材料}:(材料和问题均为学生提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教材也讲到,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次,学校停水几天,按学生意愿希望学校放假,但学校全盘考虑后没有放假。于是,一些学生就在室外黑板上写打油诗,甚至辱骂学校,在教室、寝室起哄、大喊大叫等。事情发生后,学校对以上现象提出了严肃批评,并警告若再发生类似现象将依学校管理制度严肃处理。

{问题}:学校的做法与我国宪法规定和课本讲的不矛盾吗?

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大胆质疑,这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若能带着疑问去学习并解疑就更可贵了。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针对问题,我作了如下引导:(师)矛盾吗?——(生)不矛盾。(师)既然不矛盾,那说明学校的做法是妥当的,那麼谁错了呢?——(生)一些学生的做法错了——(师)学生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呀,那他们又错在哪儿呢?——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讨论、辩论,最后认识了以下道理:自由与法律和制度、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是有严格区别的。——(师)那麼具体到这件事我们该怎样做呢?——(生)可通过学生会代表学生把意愿反映给学校,供学校决策参考,做到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这一问题贯穿了《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的主干核心知识,而且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得到较好实现。

 案例二:教材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和指南,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了一个平台,充分创造性地利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

下面以《政治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为例,谈谈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

《政治生活》每框的编排结构是一致的,每框分三目:第一目情景导入,第二目情景分析,第三目情景回归。第一目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问题和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第二、三目主要是系统阐述课标规定的知识内容,也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

第一目列举了某市市长承诺的市政府在新的一年继续为群众办好23件实事中的5个方面。接着提出了探究与共享的两个问题:(1)归纳市长承诺的内容,想一想,市长最关注的问题是什麼?(2)假如我是该市市民,市长的承诺与我们有什麼关系?第(1)问明确提出了归纳能力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叙述材料内容的现象。归纳是要找出共性和规律性,我引导学生重看上一框“政府的职能”的知识,在看书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体会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又体会了归纳的思维方法。从第(2)问的回答中,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第二目的知识,以认同两个观点: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第二目围绕政府工作基本原则的三项具体要求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资料和问题(见教材p40和p41)。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导:第一、通过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第二、读材料,归纳解读材料信息;第三、根据题目要求和材料信息读教材,从中调动分析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另外,教材是从正、反两方面给的两种社会现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正、反辨析透视,真正认清了怎样做才是对人民负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总之,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或充分利用教材的问题设计,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领悟知识、探究问题、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活动,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