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活动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让探究活动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高二政治组  刘雪娥(湖北大学法学硕士)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体验情感。在教材编写安排上,新教材设计了很多教学的探究活动环节,而且每单元后将“探究活动”作为独立的一目教学内容加以呈现,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主动构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活动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新课改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一堂政治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开展了探究活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应该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实际出发,理例结合,阐述新课改下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           自觉接受探究教学新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将探究活动定位为正文,在四个必修模块中共设探究活动412个,其中必修一114个,必修二82个,必修三98个,必修四118个,新教材不惜笔墨设立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行学生活动为主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学生愿学,会学,才能学好。探究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对探究教学的精神实质有清醒的认识,自觉接受探究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探究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           合理取舍探究内容

新教材遴选了大量的可作探究活动的素材,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框题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取舍、把握重点呢?

探究活动是方法,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探究活动的设置应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进行探究活动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锻炼哪方面能力,要对学生产生哪些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影响。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可以依据目标筛选材料,设计问题。新教材遴选了大量的可作探究活动的素材,这些素材绝大多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是我们组织探究活动的首选材料。就是这些材料,在我们具体教学时仍然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不能全部照搬。教材里的探究活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有两种处理的办法:

第一,大胆舍弃不必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探究活动设置的必要性是评判其有效性的首要标准。在相关教学内容中,探究活动的设置、探究主题的提出有没有必要,有多大程度的必要?从活动的投入准备到承载的教学厚度和深度直至所产出的价值意义值不值?如果为了活动而活动,就失去了在课堂教学中本该具有的有效意义。比如,《经济生活》P3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共设立9个探究活动提问19个。如果这部分探究活动都在课堂上逐个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该框中经济成分都是并列关系,不是纵向递进关系,因此,可对前面七个进行分组探究,既是对课本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合作共享理念的具体实施,并且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勇于替换陈旧过时的。教材编写由于编辑出版的时间差和地域差,在探究活动设置上难免有些脱离我们生活的、过时陈旧的、不符合地方实际的内容,对此我们就应大胆置换或弃之不用,如“政府在非典中有作用”我就给它置换成了“08年冬天的冰雪灾害中政府的作用”。除了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探究活动材料外,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社会热点材料、身边现实材料、本地的乡土材料,诸如天宫一号、肉价上涨问题。一个原则,就是活动素材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的是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有效服务于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探究活动材料的用与不用,用多与用少,怎样用,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要为教学目的服务。对于某一节教学内容来说,既不是活动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探究教学活动的多少要依内容而定,能说明问题就好。因为探究活动要占用不少时间,我主张尽量集约化,少而精,提高单位时间效率。

三、             准确选择探究活动设置的点

探究活动安排必须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通过一定的熟悉又感兴趣的情景材料,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完成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探究活动的点的选择必须准确合理,否则会出现该探究处不探究,没必要处空探究的情况,一般来说,往往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或道德情感教育处,它既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和价值冲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框题中,探究活动设置的重点应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我们的应对”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积极影响: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来实现。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使经济风险全球化,加剧经济不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所以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这部分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值得探究,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对立的正反两方面观点,因此可以探究,即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形成双方激烈的辩论来完成,充分展现探究活动给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四、             准确定位探究活动展开的着眼点

探究活动中,如何使学生有一个适当的着眼点,从而进入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这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如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第一个探究活动:“什么是商品”中,探究问题是“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在探究活动中归纳出“他们都有用”这样的共同特征,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点拨:从这些物品的来源或产生角度来思考。这样,学生就准确抓住了着眼点,能顺利生成、接受教材的知识结构。

五、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古人云:“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对于探究性学习方式而言,问题的设计则是探究性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发散思维。

如在讲授国际关系内容的时候,我收集了大量图片和数字来说明中日关系的冰冻状态,但随即又投影出安倍晋三访华(称破冰之旅)和温家宝访日(称融冰之旅)的图片和资料,然后追问日本为什么要破冰?中国为什么又要融冰?在矛盾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期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在讲到中美关系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一方面,警告台独势力不要太过火,要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向台湾出售大量的军备武器。学生正对美国的行径感到愤怒的时候并对美国的政策产生疑惑的时候,我根据材料情境顺势提问:美国的对华政策为什么具有两面性?在学生的疑惑与思维阻滞点上提问,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