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利用探究活动打造高效课堂初探

新课改下利用探究活动打造高效课堂初探

高二政治组   蓓(湖北大学法学硕士)

    摘要:建设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探究活动”作为政治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充分反映了“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一理念,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贯彻新课改精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打造高质、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建设高效课堂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突破的重要难题。建设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基本的:一要看是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看通过师生、生生多维互动是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三是看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拟从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的方面来提高课堂效率,践行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探究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符合新课标的新理念,让政治新课改的这一大亮点成功突显呢?

一、思想政治教材设立探究活动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新教材中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活动,特别是每个单元课后设置了一节综合探究课。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拓展、延伸的平台。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多种综合知识,培养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活动适应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从接受型向探究型学习的转变。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可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首先,在大的教育氛围的影响下,探究活动难以突破以考试成绩为本位的业绩导向。教师、学校不敢彻底放手,对学生管得过死,学生课程多、作业量大,可自主支配的时间严重不足,各科教师很难做到有效协调,使学生疲于应付,更缺少自主搜集资料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没有前期准备或准备不足,探究活动要么是学生无话可说,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只能回到老师讲学生听的落后模式中;要么是流于形式,只注重了课堂简单互动、热闹,这样就失去了探究活动固有的目的和意义,华而不实,达不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聚集文化竞争力”,可让学生搜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增强的图片资料,并用所学知识加以注解。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多的课外时间,还要为他们搜集资料提供便捷的途径。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自己去体会和感悟: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观念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是课堂的主导,提高课堂的效率要求教师正确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有些老师认为综合探究没有新的知识点,只不过是单元知识点的堆积,其结果只能是发展“知识”,而不是发展“人”。这样的课堂不仅不是高效课堂,反而成为了“无效”课堂。要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中就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教材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是教材中融知识性、思想性、实效性、综合性为一体的核心内容,要真正达到探究目的,打造高效课堂,需要老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再次,探究活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被广泛认可的同时,又出现了泛滥化、随意化、形式化的趋势。片面追求综合探究活动的形式,忽视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片面追求综合探究课的热闹,忽视学生情感的升华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把“自主学习”误解为“放任自流”,只要是“学生上台,老师下台”的形式就完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实这是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同样是忽视了师生互动,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探究过程缺乏教师科学的指导,无法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就违背了新课标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的基本理念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课堂热闹只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探究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要通过自主探究这种手段让学生有所感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知识的外部传授变成知识的自我消化,实现自我教育。

三、充分利用探究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毋庸置疑,探究活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是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时代和生活的必然选择。当前,探究活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突显新课改的这一亮点,充分地利用探究活动打造高效课堂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和摸索的过程。

第一、探究活动的开展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与课堂教学相匹配,做到有机结合,不能因为教育环境的影响和课堂时间的有限而让探究活动大打折扣。要在有效的时间里让探究活动释放能量,就需要教师有长远计划,精心准备,去粗取精。新教材所设置的探究活动非常的多,探究主题的提出有没有必要,有多大程度的必要?从活动的投入准备到承载的教学厚度和深度直至所产出的价值意义上值不值?如果存在其他更合适的方式来外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那么探究活动的设置就是多余的、无效的,就失去了其在课堂教学中本该具有的有效意义,不如留给学生自己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活动都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是应该有所选择,去粗取精。对于重要的探究活动,如每单元后的综合探究,要有长远的计划,提前准备,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就布置下去,让学生有较长的搜集资料时间,做到厚积薄发。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的教学中,在说明货币的产生这一问题时,本来利用教材上已有的交换图表就能简洁、清楚地说明问题。但此处又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开展学生分组模拟物物交换就显得没有那么必要了,这一活动既耗费能量,又占用课堂时间,还会冲淡重点内容。到底采用哪些探究,还是应出于其对教学价值意义的考量。

第二、自主学习应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自觉意识上,倘若学生没有自我学习和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课堂只会是一盘散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有效的合作都始于明确一致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中首先要做到目标明确,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能不管不问,还要勤过问:及时了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展情况,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探究活动课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活处理:在开展探究活动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按照教科书提供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探究活动课进行改造。重体验和感悟:探究活动要的不是要学生搜集更多的内容、资料、知识,而重要的是要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思想观念有何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让思想政治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这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第三、教师自身要与时俱进。惟其如此,才能教育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尝试、终身学习,走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最前列。在探究活动的实际操作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要适时地点拨学生去思考问题;抓住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综合探究步骤的转换;在协作性小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的平等机会。特别是在探究活动组织完成后要注重及时点评与反馈。新课程倡导多元主体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反馈、激励、导向功能。教师应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使学生以健康、积极的态度接受自我,肯定自我,进而自我调整、控制和完善。这就需要教师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这是对探究活动的最后升华。

探究活动作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打造高质、高效课堂,使思想政治课真正地丰富起来,充满魅力,就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回归。

参考资料:

[1] 徐贵权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南京师大出版社.
[2]
任志鸿主编:《高中思想政治优秀教案必修1》,南方出版社.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5]《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